生物制剂正越来越多地被用于银屑病治疗,银友们也经常听到和看到一个词——单抗。“单抗”其实是“单克隆抗体”的简称,这一技术的发现发展可是跟一种动物有脱不开的关系,而且各种单抗的名字里还藏着你不知道的小秘密,没准还会关系到用药选择。
单克隆抗体技术
——高精尖的“批量生产”工艺
众所周知,人类之所以能抵御疾病侵袭,这全都有赖于人体的免疫系统,而抗体呢,就是一种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专门对付特定病原体的蛋白质。每种免疫细胞都能产生出多种不同的抗体,为的就是能全方位围追堵截病原体。
有句话说得好,“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免疫大战也是如此。在这么多抗体中,往往是由最强的那个(或几个)抗体力挽狂澜,奠定整场战争的胜利。
那么脑洞就来了~
如果直接大批量复制这些最强抗体,
是不是就可以高效对抗疾病了呢?
不过这里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如果想要生产最强抗体,必须先由特定病原体刺激机体。照这么说来,我们还得先把病原体注射到健康人的体内……
喂喂喂!医疗伦理在前,想都不要想!思前想后,只能请人类的好朋友——小白鼠来帮忙了!
由于小白鼠免疫系统与人类相似,因此给它注射人类的病原体也能获得相似的抗体。这种直接从小鼠体内提取、完全由小鼠基因编码产生的抗体叫作鼠源单抗。
虽然有用,可毕竟是小鼠身上的东西,我们人体把它当作新病原体清除掉的概率非常高,使用效果和安全性都要打问号。这让科学家再次陷入了沉思:
“如果这个‘鼠源抗体’变得更像人类抗体,
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了呢?”
想法虽然疯狂,但却不是不可实现,因为抗体的构造实在很巧妙!
从鼠源到全人源,字母Y的改造记
这个长得很像字母“Y”的家伙就是常见的抗体的模样了,当中分成可变区(橘色)和恒定区(蓝色)。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真正起作用的是可变区,而恒定区的结构都差不太多。而且抗体可以像积木一样按照一定规则重新拆装。所以科学家想出这么个办法:既然可变区暂时无可替代,那就先改造恒定区——把已知的人类抗体的恒定区部分复制过来。
这个“复制”可不是指直接从人体里拿抗体过来,而是按照人类抗体的编码规律来重新编排小鼠的抗体结构,把小鼠的抗体改造得跟人类抗体一样。
这番改造后,人鼠嵌合抗体就产生了,它由鼠源可变区(25%) 人源恒定区(75%)组成。而随着对抗体结构的进一步解析,科学家发现可变区还能继续拆分,于是又有了人源化单抗(10%鼠源 90%人源)。不过科学家们还不甘心,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他们终于通过基因改造的方法来攻克这最后的10%,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全人源抗体。
- 方法1. 把和产生抗体有关的全套人类基因都转给小鼠,这样一来,即使是小鼠体内产生的抗体,它的结构也是跟人类抗体的结构一样;
- 方法2. 把人类的抗体基因转到微生物里,靠微生物快速“传宗接代”来生产出各色可变区,再从里面筛选出最合适的。
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全人源抗体≠直接用人体细胞制作的抗体,而是要“长得像人”,即抗体结构100%按照人类基因编码。
话说为什么科学家要费这么大劲?人源程度高低又有什么关系呢?
改造大不同——
“人源”程度越高,安全风险越低哦
其实啊,只要是人体外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有被人体对抗、干掉的风险,就算单克隆抗体药物也不例外。而人体对抗的办法就是生产出专门针对这种药物的“抗药物抗体”(ADA)。理论上来说,单克隆抗体药物的“异化”程度越高,身体产生ADA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反之,单克隆抗体药物的 “人源”程度越高,ADA的风险也就越低。而ADA的出现绝对不是科学家们希望看到的:
1.它会影响药物安全性。如果ADA水平高,有可能带来免疫相关副作用(例如严重的注射反应),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
2.它会影响药物有效性。ADA可能会让单抗在体内留存的时间变短,也就是让药物起效的时间变短,治疗效果自然会受影响。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如果想要达到特定治疗效果,用药剂量或者频次就会上升,增加了治疗成本。
所以科学家们才努力地改造单抗,为的就是尽量降低单抗的ADA风险。而且为了区分是不是全人源,科学家在起名字的时候也有“小心机”呢。单抗类药物的名字后缀一般都是mab,就是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的缩写,玄机都在再往前的1~2个字母:
· -o-(连起来就是omab):表示鼠源抗体
· -xi-(ximab)表示人鼠嵌合抗体
· -zu-(zumab)表示人源化抗体
· -u-(umab)则表示全人源抗体
是不是很好记?我们第一次看到也觉得很惊奇呢!您也可以根据这个线索,找找身边的生物制剂都是哪种抗体。
好啦,今天单抗的故事讲完啦!虽然看上去这是科学家们的事儿,但归根结底还是我们患者自己的事儿。多学一点知识,对自己使用的药物有更多科学了解,在医生指导下选用适用的药品,才能达到最佳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