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用痘痘药膏后皮肤干燥、脱皮怎么保湿?痘痘皮肤能化妆吗?哪些成分可能致粉刺?痘痘皮肤如何防晒?这些都是痘痘皮肤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严医生以美容皮肤科工作实践结合查阅众多国内外针对痤疮护肤的专业文献,告诉痘痘皮肤应该如何护肤理。今天和大家讨论的是痤疮皮肤的防晒问题。
痤疮患者需要防晒(1)。 一项系统性回顾发现没有可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自然阳光可以改善痤疮(2)。并且众所周知长期阳光照射会引起皮肤光老化。一些口服药物如盐酸多西环素和异维A酸都具有潜在的感光性。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标示含有过氧化苯甲酰和局部外用维A酸都建议避免日晒(3)。
除了提供防晒,防晒剂里的润肤成分也可以改善皮肤屏障功能。最后防晒措施可以预防或减少炎症后色素沉着的可能,特别是对于患者是对于深肤色者(IV型或者以上皮肤类型者)。
既然防晒在痤疮中如此有必要,那应该如何做好防晒呢?
国际防晒共识ABC三原则
A:Aviod,避免晒
B:Block ,物理遮挡,如打伞、戴帽子、防晒口罩等防止被晒到
C:Cream,防晒霜。在A、B不能满足当晒需求的时候,采用C补足
中国皮肤防晒专家共识:(4)
遮挡性防晒织物织纱密度越高、颜色越深、或加有防晒涂层,其紫外线吸收能力就越强,防晒效果越好。
防晒帽子帽檐的边长最好在7.5 cm以上,才有较好的防晒效果。建议选购UFP > 25,UA透过率< 5%标识的织物产品。(选购时看看有无这两个指标)
眼镜应选购覆盖全部UV的遮阳镜,并尽量减少蓝光和紫光透过。镜面足够宽大能完全遮盖眼睛和眉毛。镜片以深色为宜,但不宜过深以免影响视觉。
优质防晒剂的特点 :防晒效果确切,防晒光谱涵盖UVA和UVB;安全性和耐受性高,不易产生刺激和过敏;产品对光稳定,不使衣物着色;易于涂抹,透气性好。
患有痤疮的皮肤防晒原则上也是同国际防晒ABC共识,尽量避免日晒,尤其早上10点到下午4点之间。首选考虑物理遮挡防晒,挑选遮挡防晒用品时需要符合相关护晒指标和条件。
在A和B不能满足防晒需求时采用防晒剂补充。防晒剂通常分为物理性防晒剂和化学性防晒剂。对于痤疮患者建议使用广谱(对UVA和UVB都可以防护)、较轻薄的物理性防晒剂或者具有广谱的化学防晒剂(敏感性皮肤除外)
痤疮合并敏感皮肤者最好物理手段防晒或者结合轻薄物理防晒剂,因为防晒谱宽、相对光稳定、不易致敏。
如果痤疮皮肤合并皮炎者不建议使用防晒剂,需要物理手段遮挡防晒。皮炎治疗好,高敏状态过后才可以考虑使用防晒剂。但物理性防晒剂有一个缺点就是皮肤会变得比较白(里面氧化锌和二氧化肽成分所致),男士不太能接受,还有就是物理防晒剂多数偏厚重。
化学性防晒剂中对UVA和UVB都具有吸收性(广谱防晒)的成分是二甲苯酮及衍生物、苯并三唑类化学防晒剂。多数化学防晒剂都是窄波紫外线吸收剂,以防护UVB为主。化学性UV吸收剂质地轻薄,透明感好。不象物理防晒剂那样使用后会发白,可能男性更容易接受。但有一个缺点就是有一定致敏性。
防晒剂两个指标:SPF、PA
防晒参数的选择:室内活动,在没有紫外光源的室内活动,不需要使用防晒产品; 室内可能受到UV照射的活动(靠窗、接触较强紫外灯光源、强荧光灯、驱蚊灯、娱乐场所的霓红灯等),选择SPF15/PA 以内的产品。
室外活动:需要根据所处地区、季节、当日UV和室外活动时间长短做适当选择:阴天或者树荫的室外活动,选择SPF15-25/PA - ; 直接在室外活动,选择SPF25-30/PA - ;高强度UV:雪山、海滩、高原等环境,或春未、夏季阳光下活动,使用SPF50 /PA ;如果活动涉及出汗或水下工作,应选择防水抗汗类产品。
SPF值不是越高越好。理论上SPF值达到15以上,基本防晒疗效和SPF值就不呈正比了。理论上通常情况下防晒霜的SPF值达到15就可以挡住95%的紫外线,不要盲目。
但是要说明的是这个SPF值15以上是在实验室条件下,每平方厘米涂2mg的量产生的数值。实际上很少有人使用防晒霜可以用到这个量,因此实际应用中我们还是要根据室内、室外、不同季节应用上述推荐防晒指标的防晒剂。
使用量:一分钱硬币大小。
涂抹时间、剂量与频率:在出门前15分钟涂抹产品。一般产品需每隔2-3小时重复涂抹。涂抹量以1分币大小产品涂敷于全面部为宜。具体的涂抹时间和频率遵照防晒产品说明书。
清洗:脱离光照射环境可以洗掉防晒产品。一般防晒产品,清水或者洗面奶即可洗净。抗汗防水性产品则需要更仔细彻底清洁,或借助卸妆产品。清洁后涂搽保湿剂。
使用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初期引起的干燥、脱屑时防晒剂不能过于轻薄,需要有所滋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Bowe WP, Kircik LH. The importance of protoprotection and moisturization in treating acne vulgaris. J Drugs Dermatol. 2014 Aug;13(suppl 7):s89-s94.
(2)Magin P, Pond D, Smith W, et al. A system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myths and misconceptions' in acne management: diet, face-washing and sunlight. Fam Pract. 2005 Feb;22(1):62-70.
(3)Drucker AM, Rosen CF. Drug-induced protosensitivity: culprit drugs,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Drug Saf. 2011 Oct; 34(10):821-37
(4)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事业发展工作委员会,皮肤防晒专家共识,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50(5)316-320